中國時報【吳垠慧╱台北報導】
高齡九十五歲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國際地位尊崇,被喻為「最後的現代主義大師」。他是一九八三年普立茲克獎得主,在建築界發光六十多年,打造五十二件專案,從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館、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到卡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,貝聿銘始終認為:「藝術和歷史才是建築的精髓。」
近來台灣發行《貝聿銘全集》繁體中文版,完整收錄貝聿銘人生的所有建案,從第一件紐約公寓設計案至最近伊斯蘭藝術博物館,囊括所有專案資料、手稿與圖片三百多張。
《貝聿銘全集》由法國建築作家裘蒂狄歐(Philip Jodidio)和貝聿銘工作室媒體公關部主任亞當斯.史壯(Janet Adams Strong)共同執筆,內容多由貝聿銘工作室提供。
貝聿銘是蘇州望族後代,一九一七年生於廣州,十七歲隻身赴美求學,陸續在賓州大學、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取得工程與建築學位。貝聿銘曾在紐約最大地產開發商威廉.齊肯多夫麾下工作,這段經驗讓他了解高融資、城市規劃、政府法規、商界的實用主義等,養成日後遭逢困難,精準面對問題的能力。
貝聿銘受法國建築師柯比意影響甚鉅,又師承德國包浩斯先驅葛羅培斯(Walter Groupius),風格簡練、實用又具美感。他曾提到,這和漢字的表達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,即「用凝練的幾個字表達廣闊的含義」,「一筆能解決的問題,為什麼要費兩筆呢?」
貝聿銘最感興趣的是公共作品,一九六四年接受賈桂琳.甘迺迪之邀,設計「甘迺迪圖書館」。雖然這個案子一波多折,延宕十五年後完工的面貌已非當初所願,但貝聿銘說:「那是我們公司真正的開始。」
這個案子的高曝光率,間接協助貝聿銘取得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專案,美術館開館兩個月就湧入一百萬人,將他的名聲推向高峰。法國總統密特朗因此選擇貝聿銘負責大羅浮宮計畫的設計。
「我認為最好的公共專案就是博物館,因為它是一切事物的總結。羅浮宮關乎建築,但更是對一個文明的表達。」
《貝聿銘全集》完整記錄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三年「羅浮宮擴建計畫」始末,包括以「金字塔」作為主入口引起法國社會的震驚反對、他的「外國人」身分引起排外情緒、羅浮宮各自為政的內部組織等,都讓這個案子極端複雜。
在事業晚期,貝聿銘也見證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和中東的崛起。這本書提及貝聿銘從中國北京的香山飯店,到二○○○年返回蘇州設計的蘇州博物館,也接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設計。
部落格衝人氣流量軟體清洗水塔facebook貼版軟體